新闻资讯
桂花文库
桂花苗: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
- 发布时间:2018-12-19 21:59:17
小政府-政府的引导、扶持和激励
”小政府“的意思是政府部门不要大包大揽,干涉经营主体的具体经营活动,而是要致力于做好服务性的工作。在现阶段,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是积极的引导、扶持和激励。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观念引导;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教育以及制定激励措施等。受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民主意识淡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在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之初,政府要借助乡村社区组织的力量通过宣讲、教育等方式,激励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中来;政府要会同有关民俗专家和学者制定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根据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确定各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和方向,进行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设计和创新,并在规划过程中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征求农民对于民俗文化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绿化、水电、信息等),对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整顿,以优化发展环境;政府主要在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上给予农民资金支持,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美化上投入资金;政府负责民俗文化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组织旅游推介会等方式,将各区县的单项民俗文化产品和跨区域的民俗文化产品线推向市场;政府负责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主要是引导和激发农民自觉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政府制定促进民俗文化开发的激励措施,如引导各区县进行区域竞争,给予民俗传承人和接班传承人一定的补贴,对农民成功申请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以奖金等。
花苗协调性组织——发挥乡村社区组织的协调作用乡村社区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协调性中间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主导力量,代表农民的利益,由农民自发组成,成员可以包括村委会成员以及在村里有威望和一定领导才能的农民。
在民俗文化开发的规划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阶段,乡村社区组织通过民意调查、田野访谈的方式,取得农民对于当地民俗文化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并把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对于一项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乡村社区组织还要征求民俗传承人的意见,并将其希望如何对这项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开发的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待规划和设计完成以后,政府部门再次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将规划和设计方案在整个乡村社区内进行广泛传播和讨论,再次征求农民意见并进行修改,直到大家没有异议,最终取得乡村社区所有农民对这个方案的赞成和肯定。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和规划能够融合农民的创意,反映农民的意见,保证农民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在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阶段,乡村社区组织将民俗文化开发的规划方案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案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与政府部门一起,带领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俗产品生产和民俗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中,并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向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寻求指导和帮助。
花苗大社区——社区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
社区居民就是乡村社区中的农民,他们是民俗文化开发中最活跃和有着最直接利益的相关者,是社区参与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开发的各项事务中去,才能保证社区居民从民俗文化的开发中真正受益。社区居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
①参与民俗文化开发的决策
对当地哪些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以怎样的形式开发,当地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开发的主题形象是什么等问题发表自己希望和看法,并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将这些希望和看法纳入政府的规划决策之中。
②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
桂花农民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维持者,是乡村民俗文化的载体。他们的生活与行为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民俗、乡村风情、乡土文化,所以他们必然成为民俗产品生产和民俗项目实施的主角。农民在乡村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参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表演,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表演和展示,参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参与特色民俗商品的生产等等。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农民还直接参与经营游客食宿接待,经营农作物观赏、采摘等。农民参与民俗文化开发和乡村旅游经营的各项活动,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最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农民在参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利益以及环境利益,而其中农民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当地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给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农民通过参与和经营,获得经济收入。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起开发,农民又可以从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中获得收入。这样,原来就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民,通过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
④参与教育培训
农民的参与能力受到自身观念、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和意识,二是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通过培训,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农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学术辅助一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学者主要是为北京郊区民俗文化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制定民俗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根据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确定各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和方向,进行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设计和创新,定期对农民进行观念、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花苗四个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存在着交叉,图15-16是其职能交叉的一个简图。
随S划
花苗图15-16社区参与主体职能分工交叉图
推广策略
北京郊区农村各区县的民俗文化都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的民俗文化资源,在进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时,要发挥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民俗文化开发在各区县之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区划。如正月初一到通州观看半截河武跷会,三月三到大兴参加良善坡庙会,立秋之曰到平谷体验灵水村秋粥节。
主题形象和主题语
北京郊区各区县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形成各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设计得好,可以使游客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产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加深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印象,激发游客的出游欲望,并最终促成其决策和行动。北京郊区各区县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定位应取决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特征两个方面,即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定位要既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获得游客的认同。同时,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提炼和形象塑造还应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注意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主题形象的设计中,使主题形象更易被游客所接受。如通州地区在开发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会等产品时,就可以借助运河文化来策划当地的主题形象。
花苗待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确定以后,还应确定主题形象宣传的载体——主题语。主题语的设计应以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将各地民俗文化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凝练、生动和易于传诵的语言。这样,既可以使游客获得对当地民俗文化产品的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以激发其旅游决策;同时各地也可以借助主题语的宣传作用向市场介绍和推广当地的民俗文化产品。
宣传方略
政府负责建设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旅游网,网站主要面向广大旅游者宣传和推广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网站内容包括各项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介绍;各区县之间的民俗文化产品线介绍;进行民俗文化开发的村子的可进入性、食宿接待条件、其他娱乐休闲活动等方面的介绍。旅游者可以登录网站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完成自助旅游。
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或旅游博览会直接面对面地向旅游者和各大旅行社介绍和宣传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推介会或博览会现场除了各项民俗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介绍以外,可以邀请民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各项民间手工技艺,表演民间戏曲或舞蹈等。这样,旅游者可以获得对各项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的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各项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印象,产生民俗旅游的欲望。
三)民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原则
体现原真性
由于乡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过程中,民俗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异化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单纯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可能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开发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致使农村的传统习俗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甚至于蜕变为伪民俗。
桂花民俗反映的是本土本地的民风、民情、习俗、信仰,具有地方性、乡土性、民族性和古朴性。对旅游者来说,参加民俗旅游的动机是为了追求民俗的本真味道,但很多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往往不够尊重游客这种动机,在开发中由于过分追求民俗的商业化而忽视、破坏了民俗的真实性。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民俗文化失去”原味“而流于虚假、肤浅,还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评价并对潜在客源带来负面影响,这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当保持当地民俗的历史风貌和现状特色,各类民俗文化产品设计都要有浓郁的淳朴性、泥土味,给人以亲切、真实心理感受,要把握好原汁原味,讲究正宗。保持乡村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开发,可以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行为,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也可减少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破坏,桂花苗最大程度保护其民俗文化被同化或异化的可能性。
注重效益
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地方经济,促使农民增收。而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直接途径就是将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所以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原则,确保投资后有较高的经济回报,使农民能从发展民俗旅游中受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活境况。
另外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还应注重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并将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赏、娱乐、体验中,提高道德、知识、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满足游客学习求知的欲望,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环保原则,避免对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总之,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协调起来,以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
参与性与体验性
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且很多民俗是无形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通过借助人的活动和表演来展示自身的价值,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有人的介入,所以更容易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和体验性的民俗旅游活动,以满足旅游者尝试、体验、求知、学习的需求。
花苗随着旅游者知识的增加和识别能力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中要有文化的吸引,体验的内容,要求参与旅游活动。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根据不同类型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设计多种体验性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在参与中获得美好的旅游经历,感受地道的乡村民俗文化。如亲自学习”面人汤“面塑技艺,体验灵水村秋粥节等。
路径
桂花民俗文化开发与民俗旅游村建设相结合
民俗文化开发可与民俗旅游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为游客提供食宿等接待服务,以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产业链。截至2007年,北京市共有12个区县(包括10个郊区县)的321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54个,市级民俗旅游户8713户,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约5.5万人,全年接待游客1613.5万,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0.5亿元,每年的增长都在30%以上,五一、十一黄金周收入每年都接近1亿元。民俗旅游村一般是依托附近的旅游景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农家食宿接待等服务,有的民俗村兼有果品蔬菜采摘、垂钓等项目,活动项目还比较单一。
本文转载自
桂花苗www.jsgh8888.com
”小政府“的意思是政府部门不要大包大揽,干涉经营主体的具体经营活动,而是要致力于做好服务性的工作。在现阶段,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政府做的工作是积极的引导、扶持和激励。政府的职能主要包括:观念引导;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宣传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教育以及制定激励措施等。受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民主意识淡薄的影响,大多数农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在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之初,政府要借助乡村社区组织的力量通过宣讲、教育等方式,激励乡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中来;政府要会同有关民俗专家和学者制定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根据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确定各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和方向,进行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设计和创新,并在规划过程中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征求农民对于民俗文化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绿化、水电、信息等),对村容村貌和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整顿,以优化发展环境;政府主要在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上给予农民资金支持,还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美化上投入资金;政府负责民俗文化产品的宣传和市场推广,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组织旅游推介会等方式,将各区县的单项民俗文化产品和跨区域的民俗文化产品线推向市场;政府负责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主要是引导和激发农民自觉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政府制定促进民俗文化开发的激励措施,如引导各区县进行区域竞争,给予民俗传承人和接班传承人一定的补贴,对农民成功申请区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以奖金等。
花苗协调性组织——发挥乡村社区组织的协调作用乡村社区组织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协调性中间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主导力量,代表农民的利益,由农民自发组成,成员可以包括村委会成员以及在村里有威望和一定领导才能的农民。
在民俗文化开发的规划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阶段,乡村社区组织通过民意调查、田野访谈的方式,取得农民对于当地民俗文化开发的意见和建议,并把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对于一项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的开发,乡村社区组织还要征求民俗传承人的意见,并将其希望如何对这项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开发的建议反馈给政府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待规划和设计完成以后,政府部门再次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将规划和设计方案在整个乡村社区内进行广泛传播和讨论,再次征求农民意见并进行修改,直到大家没有异议,最终取得乡村社区所有农民对这个方案的赞成和肯定。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和规划能够融合农民的创意,反映农民的意见,保证农民能够真正从中受益。在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阶段,乡村社区组织将民俗文化开发的规划方案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方案细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与政府部门一起,带领和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俗产品生产和民俗项目实施的具体工作中,并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向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寻求指导和帮助。
花苗大社区——社区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
社区居民就是乡村社区中的农民,他们是民俗文化开发中最活跃和有着最直接利益的相关者,是社区参与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开发的各项事务中去,才能保证社区居民从民俗文化的开发中真正受益。社区居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
①参与民俗文化开发的决策
对当地哪些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以怎样的形式开发,当地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开发的主题形象是什么等问题发表自己希望和看法,并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将这些希望和看法纳入政府的规划决策之中。
②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
桂花农民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维持者,是乡村民俗文化的载体。他们的生活与行为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民俗、乡村风情、乡土文化,所以他们必然成为民俗产品生产和民俗项目实施的主角。农民在乡村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参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表演,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表演和展示,参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参与特色民俗商品的生产等等。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乡村旅游结合在一起,农民还直接参与经营游客食宿接待,经营农作物观赏、采摘等。农民参与民俗文化开发和乡村旅游经营的各项活动,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最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农民在参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中,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利益以及环境利益,而其中农民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当地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给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使农民通过参与和经营,获得经济收入。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起开发,农民又可以从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中获得收入。这样,原来就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民,通过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
④参与教育培训
农民的参与能力受到自身观念、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和意识,二是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通过培训,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加强农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学术辅助一专家学者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学者主要是为北京郊区民俗文化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参与制定民俗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根据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确定各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和方向,进行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设计和创新,定期对农民进行观念、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花苗四个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存在着交叉,图15-16是其职能交叉的一个简图。
随S划
花苗图15-16社区参与主体职能分工交叉图
推广策略
北京郊区农村各区县的民俗文化都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的民俗文化资源,在进行民俗文化产品的设计时,要发挥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使民俗文化开发在各区县之间形成合理的功能区划。如正月初一到通州观看半截河武跷会,三月三到大兴参加良善坡庙会,立秋之曰到平谷体验灵水村秋粥节。
主题形象和主题语
北京郊区各区县民俗文化的开发应形成各自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主题形象设计得好,可以使游客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产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加深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印象,激发游客的出游欲望,并最终促成其决策和行动。北京郊区各区县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定位应取决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特征两个方面,即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定位要既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特色,又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获得游客的认同。同时,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提炼和形象塑造还应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注意挖掘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融入主题形象的设计中,使主题形象更易被游客所接受。如通州地区在开发运河船工号子、运河龙灯会等产品时,就可以借助运河文化来策划当地的主题形象。
花苗待各地民俗文化的主题形象确定以后,还应确定主题形象宣传的载体——主题语。主题语的设计应以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将各地民俗文化最具优势的特征加以提炼,概括成凝练、生动和易于传诵的语言。这样,既可以使游客获得对当地民俗文化产品的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以激发其旅游决策;同时各地也可以借助主题语的宣传作用向市场介绍和推广当地的民俗文化产品。
宣传方略
政府负责建设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旅游网,网站主要面向广大旅游者宣传和推广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网站内容包括各项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现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介绍;各区县之间的民俗文化产品线介绍;进行民俗文化开发的村子的可进入性、食宿接待条件、其他娱乐休闲活动等方面的介绍。旅游者可以登录网站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完成自助旅游。
政府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或旅游博览会直接面对面地向旅游者和各大旅行社介绍和宣传各区县的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推介会或博览会现场除了各项民俗文化的文字、图片、视频介绍以外,可以邀请民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各项民间手工技艺,表演民间戏曲或舞蹈等。这样,旅游者可以获得对各项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的直观的认识,加深对各项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印象,产生民俗旅游的欲望。
三)民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原则
体现原真性
由于乡村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过程中,民俗文化被外来文化同化、异化的现象可能会出现。在单纯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可能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开发出现过度商业化倾向,致使农村的传统习俗失去其原有的吸引力,甚至于蜕变为伪民俗。
桂花民俗反映的是本土本地的民风、民情、习俗、信仰,具有地方性、乡土性、民族性和古朴性。对旅游者来说,参加民俗旅游的动机是为了追求民俗的本真味道,但很多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往往不够尊重游客这种动机,在开发中由于过分追求民俗的商业化而忽视、破坏了民俗的真实性。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民俗文化失去”原味“而流于虚假、肤浅,还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评价并对潜在客源带来负面影响,这对旅游目的地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当保持当地民俗的历史风貌和现状特色,各类民俗文化产品设计都要有浓郁的淳朴性、泥土味,给人以亲切、真实心理感受,要把握好原汁原味,讲究正宗。保持乡村民俗文化的原生态开发,可以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行为,获得真实的文化体验,也可减少对乡村原始风貌的破坏,桂花苗最大程度保护其民俗文化被同化或异化的可能性。
注重效益
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开发的目标之一就是获取经济效益,发展地方经济,促使农民增收。而获取经济效益的有效直接途径就是将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所以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原则,确保投资后有较高的经济回报,使农民能从发展民俗旅游中受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生活境况。
另外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还应注重取得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开发并将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赏、娱乐、体验中,提高道德、知识、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满足游客学习求知的欲望,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环保原则,避免对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以良好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总之,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协调起来,以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
参与性与体验性
民俗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使旅游者亲身体验民俗风情,参与各种民俗活动,感受浓郁的人情味。而且很多民俗是无形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通过借助人的活动和表演来展示自身的价值,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有人的介入,所以更容易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民俗旅游产品和体验性的民俗旅游活动,以满足旅游者尝试、体验、求知、学习的需求。
花苗随着旅游者知识的增加和识别能力的提高,”经历“越来越成为旅游者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中要有文化的吸引,体验的内容,要求参与旅游活动。北京郊区乡村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应根据不同类型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设计多种体验性的民俗旅游活动,让游客身临其境,在参与中获得美好的旅游经历,感受地道的乡村民俗文化。如亲自学习”面人汤“面塑技艺,体验灵水村秋粥节等。
路径
桂花民俗文化开发与民俗旅游村建设相结合
民俗文化开发可与民俗旅游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为游客提供食宿等接待服务,以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延长产业链。截至2007年,北京市共有12个区县(包括10个郊区县)的321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54个,市级民俗旅游户8713户,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约5.5万人,全年接待游客1613.5万,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0.5亿元,每年的增长都在30%以上,五一、十一黄金周收入每年都接近1亿元。民俗旅游村一般是依托附近的旅游景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农家食宿接待等服务,有的民俗村兼有果品蔬菜采摘、垂钓等项目,活动项目还比较单一。
本文转载自
桂花苗www.jsgh8888.com